老人廖月明含辛茹苦撫養孫子二十幾年
  如今孫子大學畢業已工作,老人如今年逾80,最大心愿是能看到孫子結婚生子
  文/羊城晚報記者 陳學敏
  圖/羊城晚報記者 陳文筆
  下帥壯族瑤族鄉位於廣東肇慶懷集縣的西北邊陲,距縣城52公里。這個總面積不及海珠區、總人口只有廣州千分之一、山多林多地少、每天只有3趟公交來往縣城、全鄉只有1所基礎教育學校的小鄉村,就在9年前,出了首名考上一本院校的高考生。
  2005年9月3日上午,下帥鄉幹部群眾、師生1000多人敲鑼打鼓舞著壯獅歡送陳蒙偉去大學報到,那天,75歲的廖月明熱淚盈眶,就是這個老人,從娃娃帶起,起早摸黑、上山下地,祖孫倆相依為命,硬是把孫兒培養成了一名大學生。
  老人留守
  孫子每日準時電話問候
  從懷集縣出發,經過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後,終於來到了廖月明的家。這裡是陳蒙偉上大學後才搬進來的新家:三層半,八間房,除了首層用於起居,偌大的房子大多數的房間都空置著。“這是留給孫子結婚後用的。”廖月明指著樓上向記者比划著:“阿偉的孩子們可以住這裡。”
  新居傢具不多,一個土黃色老款電視櫃算是比較“顯眼”的了。“這是阿偉上班後買的,很好看。”今年4月份,老人中了一次風,此後生活基本不大能自理,但她的頭腦依然很清晰,每一樣陳蒙偉給她買的東西,她都記得很清楚。家裡的固定電話是廖月明最熟悉的電器——每天晚上,陳蒙偉都會準時打電話回來,這也是老人每天最期盼的“節目”。
  在電視櫃的上方顯眼位,掛著一本皺巴巴的年曆,隔一段時間,廖月明就會在年曆上折下一個小角,標記好陳蒙偉回家的時間:“端午的時候阿偉買了粽子回來,住了兩天就走了,下次他說要國慶才能回……”
  雖然孫子不常回來,但廖月明還是把最大最好的房間留給了陳蒙偉,自己住樓梯底下的小房,房裡堆滿了孫子買回來的保健品,有些已經過期,但廖月明不捨得吃更不捨得扔。
  陳蒙偉不在家的時候,廖月明照常幫孫子整理房間,孫子用過的課本書籍,她也如寶物一樣珍藏著,整齊地擺放在床頭旁的書桌上。語文、數學、歷史……雖然不識字,廖月明時不時也會翻一翻、摸一摸,“那是阿偉心愛的東西,看到它們就像看到阿偉。”
  孫子不在,廖月明的生活很節省,加上中風後只能吃流食,她一日三餐都吃白粥,偶爾放一些肉末,而陳蒙偉寄回來的錢,她幾乎不用。“我一個人夠了,錢是留給阿偉娶媳婦的。”說起孫子,廖月明的心裡永遠是甜的。
  相依為命
  祖孫二人相伴艱難度日
  距離新家一百米,是祖孫倆住過的舊房子。舊房類似四合院,廖月明和孫子住著其中一間10來平方米的土坯房。屋子沒有隔斷,只在房中用一個破舊衣櫃隔開,裡面用來睡覺,外面是起居室,整個房間只有一個不到半平方米的小木窗:屋外烈日當空,屋內卻陰冷潮濕。廖月明指著一個放在牆角的隔板床小鋪說:“這就是上大學前阿偉睡覺和寫作業的地方。”
  1986年,陳蒙偉出生,守寡多年的廖月明“升級”做了奶奶;同樣是這一年,唯一的兒子意外身亡,不久,兒媳改嫁,還在襁褓中的陳蒙偉與廖月明過起了相依為命的生活。
  從此,每天外出種田、打柴,廖月明都要背著孫子,上山下地,起早摸黑。沉甸甸的柴火和肥料,加上日益長大的孫子,讓廖月明的腰肌過度勞損,腳關節也早早退化,不到70多歲,她的腰已經直不起來,走路只能蜷著身子。
  幼年的陳蒙偉愛生病。有一次深夜,孫子感冒發高燒哇哇直哭,廖月明連忙背起孫子點上火把,走了兩三公里夜路趕到鄉衛生院求診,回家時天都差不多亮了。“沒娘的娃娃最可憐,我是他婆婆(奶奶),我不看他誰看他。”就這樣,歷經數不盡的日夜勞作,陳蒙偉在廖月明的悉心照料下健康長大。
  陳蒙偉上學了,廖月明的擔子更重。為了給孫子賺多點學雜費,每天早上5點鐘她就起床,煮豬食、拾牛糞,煮好早餐讓孫子吃了上學,然後出門耕作,還不時上山打柴、拾山貨,種青菜,挑到墟鎮賣。
  “阿偉很聽我的話。每天放學後,他主動做家務,燒水、煮飯、喂豬、喂雞,儘量幫忙。農忙放假後,他犁田耙田插田挑糞都乾,還跟我上山打柴、拾山貨。晚上阿偉會在窄小的閣樓上做作業讀書,為的是不影響我睡覺。”聊起孫子,廖月明的話總是特別多。
  苦盡甘來
  盼望看到孫子結婚生子
  村裡人都知道,陳蒙偉是奶奶養大、沒有爹娘的苦孩子,但他自己卻不這樣認為,他覺得能和奶奶生活在一起,即使天天吃酸菜白粥,睡隔板床也很開心。初中畢業時,陳蒙偉以優異成績考進了縣重點中學。可是學校離家遠,費用大,家裡又沒錢,陳蒙偉不忍心奶奶再為他讀書奔波勞碌。他便說不再讀書了,要打工掙錢撐起這個家。
  聽到孫子這麼說,廖月明急了,她心疼地勸孫子:“阿偉呀,這麼多年都熬過了,怎麼難也要讀完高中呀,阿婆(奶奶)還希望你能考上大學哩!”而後,廖月明悄悄地賣掉了家中唯一值錢的一頭豬,並向叔伯親戚借錢湊足1000多元,交了高中一個學期的學雜費。
  但其他學期的學雜費怎麼辦?還有生活費。下帥鄉黨委委員、紀委書記李平升告訴記者,下帥鄉政府知道廖月明家的情況後,把她家列為低保對象,每月給予一定補助,並呼籲社會幫助。後來,在各級黨委、政府和學校幫助下,陳蒙偉學雜費終於有了著落。同時,村裡的叔伯兄弟和親戚過年過節時你一百我幾十元地捐助給陳蒙偉,支持他的學業。
  高三學業繁重,為了每月多給孫子伙食費讓孫子吃好,70多歲的廖月明依舊每天起早摸黑種菜、打柴、摘野菜挑到市場賣。“讀書要用腦,只吃醬油豆腐撈飯怎麼行,趁我還做得動,多做點。”
  2005年,陳蒙偉以652分考上第一批本科大學——華南農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,成為王龍居寨從六橋寨遷居到此70多年來的第一位本科大學生(見2005年9月8日羊城晚報廣東版報道)。據懷集縣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永專介紹,為了表彰廖月明矢志不渝地養育出一個大學生的不平凡事跡,懷集縣委縣政府特授予她“模範老人”稱號,除獎勵1萬元外,縣政府還從2005年7月起每月發給她特殊補貼200元,終身享受。廖月明也從原來的土坯房搬到了水泥磚蓋起的新居。
  廖月明告訴記者,新居起初只有一層,78平方米,後來的兩層半是用孫子工作後寄回來的錢,加上一些熱心人士和政府補貼,一磚一瓦地蓋起來的。“阿偉在外面工作不容易,租著一間小房子,省吃儉用給我寄錢寄衣服,他真的很孝順。他還跟我說,阿婆,我結婚的錢你不用為我攢,你拿那些錢去買點吃的穿的吧……”老人一邊說一邊用手背拭去眼淚。
  如今,廖月明和絕大多數留守老人一樣,在家中安靜度日,已經大學畢業的陳蒙偉在深圳打工,從下帥鄉到深圳的距離350多公里,坐車得六七個小時。對於一輩子沒坐過車,最遠只去過懷集縣的廖月明來說,這距離沒什麼概念,老人心裡就只有一份牽掛——孫子好好的就好。
  今年已經84歲的她還有一個心愿:就是希望能看到孫子結婚生子。編輯:鄔嘉宏  (原標題:肇慶貧苦奶奶獨自撫養孫兒成才 盼望孫子結婚生子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kr46krpu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